经济观察网 许梦瑶/文 “在‘百模大战’时代,中国科技创新企业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技术壁垒。”10月26日,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(下文简称“智源”)副院长兼总工程师林咏华在接受经济观察网采访时表示。
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
林咏华认为,企业很难真正把大模型做的面面俱到,因为每一项事务都有其专业性,关键是要考虑如何尽快形成自己的技术壁垒,并成功商业落地。
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
回顾国内AI发展历程,以及大模型在一年内的迅速发展,林咏华认为,“如果没有开源开放,我们不可能走到今天。”
在她看来,大模型无论是今天还是未来,都必然需要有更多创新和突破,有更多来自产业的打磨,这个过程需要全球学术界、研究界、产业界齐同发力。
作为一家非营利研究机构,林咏华认为,智源在大模型生态圈里扮演的更多是“提供者”的角色。“对于那些没有能力自己从头构建大模型的企业,可以在智源的开源平台里拿到想用的东西,去发展下游应用。”
林咏华认为,AI落地最大的问题在于“最后一公里”,即质量能否达到产业工业的要求。其中,大模型“最后一公里”的问题比小模型更有挑战。
“这其中有两个原因,首先是因为小模型更偏重单一任务,但我们希望大模型能够满足多种任务,这本就是一个难题。其次,大模型的问题很难让下游业界修补,很多时候只能依靠基础模型的提供方来修补。”林咏华进一步解释道。
在林咏华的观察中,中国公司和中国团队发起的开源项目并不少,只不过做大的很少。“全球很多科技企业在开源问题上更习惯于‘拿来主义’,也就是在某一层做好自己的事情,剩下的就拿别人的来用,这种现象便促进了开源。”林咏华认为,这是国内国外开源问题最主要的区别,中国科技企业更习惯于自己的事情自己做。
林咏华称,智源希望看到,其所提供的基础模型被更多的大模型团队所应用。“归根结底,就是要找准企业自身真正技术的长处和壁垒,并在那里去深耕。”林咏华说。
推荐阅读:
当“史诗级利好”遭遇“大长阴”之后:A股市场会出现一轮多头反攻行情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