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朋友圈
经济观察网 记者 张铃 11月3日,在经济观察报联合蔻德罕见病中心举办的【国药维新】系列沙龙之“追问罕见病”主题沙龙上,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内科研究员、临床遗传医师顾卫红谈到要对《罕见病目录》做解读。
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
顾卫红认为,《罕见病目录》是个权宜之计,最大意义是引起社会各方对罕见病领域的重视,把相关资源汇在一起。
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
顾卫红表示,需要把两批目录,应该是统称《中国罕见病目录》,200多种(和/或)类,从疾病病种、病因学及诊疗,从医学角度进行梳理,进行解读,以便于去更好地应用。
以下为顾卫红发言内容节选:
《罕见病目录》的最大意义是引起社会各方对罕见病领域的重视,把相关资源汇在一起,它肯定是个权宜之计,但是怎么把权宜之计做得更加精准和到位,还有很多可交流的空间。
罕见病本质上是医学问题,从医学角度讲,归于罕见病的病种,全球较公认的是7000-10000种,但它的种和类有时没有边界,总之肯定在7000种以上。两批目录合在一起可统称《中国罕见病目录》,目前包括200多种和类的疾病,它已经成为一个专有名词了,是一个特殊的概念,和医学上罕见病的种类不是一个层面的事。
需要从疾病病种、病因学及诊疗的医学角度对目录进行梳理和解读。在解读后,才能更好地应用,而不只是说罕见病目录疾病200多种,就去做各种传播、推动。到底里面都是哪些病?从疾病病种来讲,肯定是几百种,需要弄清楚每一种病目前的诊疗是什么情况,这非常重要。
从医学角度来讲,有没有进入目录,并不存在公平性问题。医生接诊患者,绝对不会说在目录里才看,不在目录里就不看或者不认真看。
我非常赞同王晨光教授讲的体系化建设,这需要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共同努力,最后实现对接。我们都有很好的愿景,但是具体做到什么样,比如到底解决了多少患者的问题,或解决多少医生的培训问题,还需要量化,需要定期展示进展,美好愿景的实现最终要靠脚踏实地。
罕见病确实是集医学和社会难题于一身的领域,它的发展和社会整体发展水平有关。首先是经济发展水平,比如江浙一带经济较好,有些问题就相对容易解决。第二是医学诊疗水平。这两个都不是能够着急的,都有一个自然的发展过程。比如,基因检测的出现让很多遗传罕见病的诊断能力明显提升。
特别需要重视的是管理能力的提升,在有限的资源下提高使用效率。《罕见病目录》、罕见病的定义、立法、医保和医疗的协作等等,都可以归于管理。怎么把有限资源管好、用好,进步空间还很大。管理是整体的体系化的建设,首先顶层设计要合理,设计合理后,一步一步去实现和推进,在这个过程中体系要优化。
回到医学问题上,怎么让更多罕见病患者被重视?从医生的角度,无论病种是目录内还是目录外,我们都要重视,都要去诊断和治疗。需要对医生做罕见病病种的培训,提升他们对罕见病的整体认识,对全国各级医生开展继续教育,设计关于罕见病的内容,这样的内容越多、越精致,医生的罕见病诊疗能力就提升得越快。
从患者角度来讲,行政部门、管理部门、媒体都要给患者组织更多支持。怎么能更专业、更职业地去做患者社群的建设?我自己体会特别多。我这些年做公益的共济失调患者群,患者走路不稳像企鹅,只要是这样的患者都混在一起做交流。实际上,里面分为好多种病,后来逐渐分出一类叫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(SCA),只要有家族史、走路不稳的都在这个群里。但这样的群,对针对性治疗来说还是太粗了。有了基因检测后,SCA里的不同基因都能明确诊断了,我就鼓励SCA里最常见的SCA3患者把患者群体组织好。如果比较精准地做患者群体建设,将来的数据来源、临床实验受试者来源、各种保障都会更方便,这是非常重要的。
对建设患者社群的支持,也能让更多的罕见病患者被看到,也让他们找到归属感。现在互联网很发达,边远地区的患者也能上网,进到这个群体以后,实际上就连接了相关方,就不再是一个个患者独自去承受疾病。
版权声明:以上内容为《经济观察报》社原创作品,版权归《经济观察报》社所有。未经《经济观察报》社授权,严禁转载或镜像,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。版权合作请致电:【010-60910566-1260】。 张铃经济观察报记者 大健康新闻部记者 关注健康领域大公司、大医生、重要事件、人物 邮箱:zhangling@eeo.com.cn 订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朋友网 人人网收藏
推荐阅读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