产业一线|将上亿元水下机器人价格打下来,这家公司是如何做到的?

中新经纬8月22日电 (魏薇)在工作人员的操控下,一台黄色的水下机器人“游”进水中、打开前灯、逐渐下沉。水池边的工作人员紧盯着屏幕,搜索着“落水人员”。发现目标后,机械手慢慢靠近,调整好角度夹住“落水人员”的手臂,再将其拉出水面。这是深之蓝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(下称深之蓝)日常演练水下救援的一个场景。
潜水体验、水利水电、海洋工程、科研科考……在这些海洋应用场景中,深之蓝的水下机器人如何完成一项项复杂任务、帮助人们进一步探索海洋?近日,中新经纬走进位于天津市滨海新区的水下机器人制造企业深之蓝,实地探访其从核心技术研发到产品落地应用的创新路径。
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
“水下小摩托”1秒游出2.8米
“我们想让非专业人士也能体验‘水下小摩托’的乐趣。”深之蓝水下智能产品线总监董焰表示,早期国外的专业DPV(注:潜水推进器)尺寸多在1米到1.2米,重量大且面向专业潜水场景,而深之蓝于2016年提出了便携式水下助推器概念。
董焰介绍,2016年,深之蓝生产出第一台样机,之后又经过一年半时间的反复迭代。2018年年初,首款白鲨Mix正式上市,成为全球第一款便携式水下助推器。
中新经纬在现场体验“SUBLUE水下助推器”,只需将它放进水中,双手同时按下即可启动,松手即停,操作上和骑电动自行车类似,非常简单。

“这款产品是针对入门级非专业用户,操作培训仅需5分钟,即使不会游泳的人也能快速上手。另外,我们在电池安装上做了一些创新,电池只要一按就能安装到位,保证触点位置的密封性,这也让用户更容易上手。”董焰说。
董焰透露,深之蓝的水下助推器系列产品中,最快的一款是SUBLUE Vapor泵喷水下助推器,其最高航速为10公里/小时,即2.8米/秒,大致可以达到100米自由泳世界冠军的速度。
回忆起研发的过程,董焰坦言,与工业级产品常用的金属材质不同,消费级产品为控制成本和重量,多采用塑料材质,由此带来了承压泄漏、耐老化等问题。深之蓝的研发团队耗时八个月反复测试,通过结构加强、选用高端材料、优化注塑参数等方式,最终解决了材料难题。
他透露,从白鲨Mix起步,深之蓝每年迭代一到两款产品,目前已形成9款消费级产品矩阵。
在销售方面,董焰表示,截至目前,深之蓝生产的“水下助推器”累计销售量已超过15万台,售价从300美元(按当前汇率约合2154元人民币,下同)至3000美元(约合21540元人民币)不等,产品通过代理商和线上电商直销,远销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。
水下机器人可在6000米深海洋作业
除了消费级产品线,深之蓝工业级产品线――水下机器人是公司的另一大重要板块。
“水下机器人正成为探索海洋、开发海洋资源的核心工具。”深之蓝深海高科缆控水下机器人产品线总监朱程说。
朱程介绍,深之蓝的水下机器人主要分为有缆和无缆两种,二者形成功能互补:有缆机器人(ROV)适用于定点、大负载、需实时控制的作业,如水下搬运、切割、抓取、焊接等;无缆机器人(AUV)则擅长长距离作业,适合大尺度海洋测绘等。
朱程表示,水下机器人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左右,跟随水下打捞出现。随着海洋石油的勘探和生产,水下机器人也逐渐应用于海洋石油钻井的前期勘探、生产运维以及退役拆除等环节上。多年来海洋应用不断拓展,水下机器人支持的场景也不断衍生,其应用已覆盖海上风电、海洋科考、水产养殖、应急救援等多个领域。

以海上风电项目为例,2023年深之蓝为某大型能源企业江苏一项目定制了海上风电巡检机器人,用于监测桩基是否损坏。“过去需要工作人员下水监测,但如果超过0.5米/秒的水流速度,考虑到人员安全问题,就不适合下水作业了。另外,如果在做深海风电项目时,一般工作人员方便作业的水深在60米左右,而机器人可以在更深的环境下持续保持作业。”朱程说。
朱程称,海上风电巡检机器人能通过三维声呐检测桩基结构是否损伤、清除海生物附着物,替代传统人工在高流速、深水区作业。
深之蓝深海高科自主水下机器人产品线总监王洪达介绍,凭借在深水耐压密封、动力系统、导航控制、通信动力等关键技术上的突破,深之蓝的自主航行水下机器人最大工作水深已达6000米。
“6000米水深意味着设备需承受约600个大气压的压力,相当于指甲盖大小的面积上要承受约一吨的重量,这个压力对于水下机器人影响巨大。”王洪达说。
王洪达表示,耐压和密闭是确保水下机器人在深海环境中稳定运行的基础,材料选择和结构设计就成了关键。为此,深之蓝的研发团队经过上百次海上实验,有时为了躲避台风等恶劣海况,甚至要在海上待一到两个月时间,终于将工作水深从100米逐步突破至6000米。
依托涵盖消费品与工业品的完善供应链体系,深之蓝实现了规模效应,水下机器人产品的价格也有了大幅下降。王洪达称,早年中国国内的水下机器人依赖进口,单台(套)价格高达5000万元至1亿元,如今深之蓝的同类配置产品价格仅为2000万至4000万元。
走自主创新之路
无论是“水下助推器”还是“水下机器人”,必不可少的一个部件就是“推进器”。
“推进器是水下机器人的动力系统,相当于它的‘心脏’。”深之蓝技术中心动力部结构工程师杨险峰回忆道,2016年,中国还没有企业生产大功率的推进器,随着国外的供应限制,深之蓝面临“无推进器可用”的困境。彼时,一台进口推进器售价高达5万多元人民币,一台水下机器人搭载8个推进器,仅这一项成本就超过40万元。

“更严峻的是,国外提供的还是2006年的淘汰产品,并且后续维护彻底中断。”杨险峰说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杨险峰与团队开启了一场从零开始的攻坚战。
杨险峰介绍,大功率水下推进器的核心难点在于减速机,其输入转速需要达到1.8万转/分钟,测试时更是达到2万多转/分钟。如此高的转速下,齿轮齿形、轴承耐用度、润滑方式等都需要一一调试,但杨险峰和团队成员没有任何现成经验可借鉴。
杨险峰回忆,团队最初研制的减速机在1.8万转/分钟的测试中,因振动过大,输出转速仅能达到预期的三分之一,大量功率转化为抖动。而轴承的选择更是一波三折:从滑动轴承3分钟内抱死,到无油轴承1小时后耐磨涂层磨没,再到尝试十多个品牌的轴承,最长使用时间仅12小时。
“经过反复实验,从最初实现24小时连续运转,到逐步突破40小时、60小时,最终达到在高速工况下连续工作200多小时。”杨险峰说。
通过近一年的攻坚,2016年9月,深之蓝的研发团队终于研制出第一台推进器,虽不算完美,却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。
如今,深之蓝的推进器已实现多代迭代。推力从最初的7公斤提升至现在的300多公斤,可满足工业级水下机器人的重载需求,实验深度达7500米,噪音控制、寿命等指标持续优化,同时成本较进口产品大幅降低。
2023年10月19日,证监会官网显示,深之蓝在天津证监局进行辅导备案登记,拟进行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。
第三方研究机构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数据显示,全球水下机器人市场在2024年市场规模达到78.5亿美元。北美地区是全球水下机器人最大的市场,2024年市场规模超过35亿美元。中国水下机器人市场规模逐渐扩大,在2024年达到了23.5亿美元。该机构预计中国水下机器人市场规模在2030年将涨至103.3亿美元,呈现出28.3%的年复合增长率,增长速度高于全球增速。
“人类对大海的认知仍然有限,海底丰富的资源亟待开发,这需要水下机器人作为‘眼睛’和‘手’深入未知领域。”王洪达表示,尽管6000米水深已覆盖绝大部分海区,但深之蓝的探索并未止步――团队的最终目标是向海洋最深处(11000米)进军,进一步拓展人类对深海的认知边界。
(更多报道线索,请联系本文作者魏薇:weiwei@chinanews.com.cn)(中新经纬APP)
(文中观点仅供参考,不构成投资建议,投资有风险,入市需谨慎。)
中新经纬版权所有,未经书面授权,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、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。
责任编辑:罗琨 李中元
来源:中新经纬
编辑:付健青
广告等商务合作,请点击这里
未经过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,侵权必究
推荐阅读:
人保车险|购买新能源车险可免征车辆购置税吗?需要满足什么条件?
菇娘种植行业发展现状及市场前景分析_人保服务,人保财险政银保
超大容量三维超分辨光存储研究 突破性进展 超级光盘诞生 存储器产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报告_人保服务,人保服务
人保护你周全,人保车险_2024健康保险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投融资分析
五险企1月保费收入“一升四降”揽5506亿 行业财务收益率承压债券投资余额增近三成